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相統一。延安能源化工集團禾草溝一號煤礦有限公司黨支部在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創新為第一驅動力原則,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創新創效,真正讓創新成果在企業“落地生根”,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初心領航發展,黨建引領創新。在廣大黨員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禾草溝一號煤礦的科技創新得到了全行業和延安科技主管部門的認可和肯定——“縱裂隙發育軟巖頂板小煤柱開采及圍巖定量控制關鍵技術”入圍延安市“十三五”創新成果,相關成果凝練形成“支護—圍巖變形匹配機理及錨桿預緊力矩隨檢一體化關鍵技術”,榮獲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工藝創新增效益
“所有的工藝創新都必須打破傳統操作方式,很容易引起職工的思想波動。當初提出應用小煤柱開采的時候,很多黨員職工反對,覺得煤柱留薄了,相臨近采空區積水和瓦斯不好控制,也容易垮幫造成安全事故。面對種種壓力,我們禾草溝一號煤礦能做的就是充分調研論證,用扎實的數據說服干部職工。”禾草溝一號煤礦經理白世民說道。
為了合理開發煤炭資源,減少資源浪費,增加礦井服務年限,提高綜合經濟效益,2020年初,禾草溝一號煤礦提出應用小煤柱開采的工藝創新想法,煤柱寬度由30米縮減至5米,增加資源回收率。這個想法最初提出來的時候,大多數干部職工持懷疑、反對的態度,覺得風險太大,煤柱窄了,安全系數肯定會降低。
井下巡查
面對質疑,禾草溝一號煤礦黨支部領導班子一致認為,煤炭企業的發展本身就是技術工藝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要緊跟高質量發展步伐,讓企業成為創新的重要發源地。
做好項目前期的調研論證,確保小煤柱開采有充足的應用依據,成為當務之急。為此,禾草溝一號煤礦積極聯系太原理工大學聯合進行調研論證,充分掌握頂板巖石的位移規律,及時應用錨桿壓力監測系統,使得調研數據詳實、準確。經過前后多次調研和數據的不斷完善,最終方案于2020年9月敲定,小煤柱開采工藝成功在15207工作面應用。
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很快便初見成效。根據2021年的生產經營數據來看,應用小煤柱開采工藝后,15207工作面比以往多增加了原煤產量9萬噸,多回收了精煤4.5萬噸;按照去年精煤平均售價1262元計算,為企業多創造了5600余萬元的凈效益。而在2022年,禾草溝一號煤礦也預計于5月下旬在總長為1600米的15205工作面應用小煤柱工藝,預計多回收原煤18.6萬噸,精煤9.3萬噸,按照平均1000元精煤的價格計算,預計為企業多創造經濟效益9300萬元。
在掘進施工的過程中,面對部分巷道支護設計可以進一步優化的實際,禾草溝一號煤礦組織技術人員與太原理工大學反復深入現場,分析原因,調整了巷道頂板及兩幫的錨桿錨索間排距,15207和15205兩個工作面的支護優化節約了成本300余萬元,支護效果明顯得到改善,安全保障系數進一步提高。
“說實話,當時我們大多數干部職工都很反對,害怕安全沒有保障。但是礦上已經下了決心,而且做了那么多工作,前后組織專業人員到井下現場調研有20余次。最后沒想到這個創新給企業帶來這么大的效益,也為煤礦的下一步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案例,這令我們感到非常高興。”禾草溝一號煤礦生產技術管理科科長朱國志說。
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只有創新驅動才能推動經濟從外延式擴張上升為內涵式發展。除了小煤柱開采工藝,禾草溝一號煤礦還將在中厚煤層應用“110”工法。此項工作在去年已經進行過論證,如果運用成功,將預計為企業創造效益7500萬元,巷道掘進費用節省260萬元,節省工期四個月。
技術創新降成本
2021年,禾草溝一號煤礦廣大干部職工在全力推進礦井技改建設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為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新建的回風斜井和主斜井,需要進行山體開挖!”這是中煤西安設計院給出的方案。禾草溝一號煤礦黨支部領導班子認為此項方案不僅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長,而且會導致安全環保壓力劇增。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成為擺在禾草溝一號煤礦支部領導班子面前的一道難題。于是,由施工方、托管方以及礦上的專業技術人員共計20余人組成的“臨時小組”成立了,大家團結協作,集中智慧,經過“頭腦風暴”和現場多次勘察調研,歷時一個月,“在回風斜井頂部用人工假頂做掩護,在主斜井井口邊坡注漿”的方案獲全票通過。“臨時小組”將方案的可行性報告遞交給設計院,設計院又反復進行調研論證,對局部細節作了調整。終于,此項方案成果開始于實踐中運用。此項技術創新成功地避開因為開挖山體而帶來成本投入加大和安全環保劇增的挑戰,減少工期近兩個月,節約成本1500余萬元。在對回風斜井南側邊坡治理的過程中,利用重力擋土墻和樁板墻新技術可節省土方開挖40萬方,節約成本600余萬元。在對北側邊坡治理時,經過調研論證,使用腳墻護坡新技術,節約工期一個月,減少成本70余萬元。
反復研究論證
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讓技術創新的能量源源不斷地注入企業內部,這不僅可以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賦能,也能夠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讓企業永遠有新的發力點。
井下有七條運輸皮帶,每個皮帶必須安排一名司機進行專門啟停,同時還得安排兩個人來回巡檢七個皮帶的運行情況,這樣不僅增加人工成本,而且靈活性不是很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禾一礦組織相關技術人員深入井下調研尋找解決辦法。經過多方了解和查詢,最終決定在皮帶運輸系統上設計安裝集中控制裝置,將單機啟動方式改進為主機房一鍵啟動。經過實際測算,技術改進后不僅單月崗位人工工資成本減少了約3萬元,而且實現了無人則安、少人則安。
此外,禾草溝一號煤礦還創新設計在皮帶機上使用永磁耦合器,不僅大大降低故障率,也降低了生產成本。該礦通過井下乳化液泵站遠程控制系統的設計應用,實現了遠程集中供液,并且根據所需自動配比,改變了傳統的“一面一站”分散供液方式,減少了泵站的搬遷和安裝次數,提高生產效能,降低人工工作強度,延長設備的大修周期和使用壽命,每年可節約維修成本340余萬元。
“小改小革”提效能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小改小革”看似是很小的舉措,卻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優化工藝流程到減輕勞動強度,從降本增效到提高工作效率,“金點子”正在禾草溝一號煤礦閃閃發光,“真金子”正源源不斷地從“金點子”中涌出。
2019年8月,黨員楊維新任職禾草溝一號煤礦機電副經理。在工作過程中,他發現污水處理廠的減速器噪聲特別大,嚴重影響職工休息,這也是困擾職工多年的問題。楊維新便多次深入污水處理廠查詢原因,最終確定是因為油的融化程度不夠,便嘗試改進供油系統。他只花了四五百元就解決了困擾職工多年的噪聲問題,有效降低噪聲率70%,確保職工生活環境安全、健康。
小改小革
由于井下所需管路掛鉤增多,禾草溝一號煤礦機電科副科長鐘文才便自主研發了管路掛鉤操作臺,大大提高了班組檢修作業效率;鍋爐房到辦公樓的管網,鐘文才將其由原來的五趟管路改為三趟,不僅加快水循環的速度,而且提高供暖效率,降低天然氣費用;針對“刮板”長度不夠的問題,經過反復研究修復方案,最終經過焊、割、打磨,保證其長度、硬度、磨損程度都符合井下使用標準,一個“刮板”的維修成本不到50元,節約資金2萬余元……諸如此類的“小改小革”不勝枚舉。涓涓細流匯成海,每一個“金點子”都為企業生產經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能。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下一步,我們將以集團公司《關于加強科技創新 推動集團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引領,以推動‘綠色智慧’轉型為主線,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進全員創新創效,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潛能,為實現集團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創新支撐。”禾草溝一號煤礦經理白世民說。
來源:延安日報
作者單位:延安能源化工集團
責任編輯:強國峰 高娜 牛若馨